为面对全球最新经济趋势,为增进深圳、清远两地间的互融互通,11月13日,由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指导,清远市商务局、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主办,国策智库研究院协办的“合作谋发展、共建大湾区,深圳—清远企业发展合作论坛”在深圳市举行。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清远市委常委、副市长、广州对口帮扶清远主办单位总指挥魏国华,清远市副市长张帆,深圳市公平贸易促进署署长高瞻,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胡志军以及有关的智库专家、深圳市有关行业协会和220多家企业,近300人参加论坛。魏国华和高瞻在论坛上致辞,胡志军介绍了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营商环境,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对中美经贸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演讲,深圳、清远两地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密切的互动交流和项目洽谈。
魏国华常委在致辞时强调,清远有“广北区位、山区成本、广州服务”等优势,工业用地、用水、用电以及人工价格实惠,综合成本仅为珠三角的60~70%,清远的土地成本是珠三角的56%,其中,人力成本是67%,用水成本是42%,用电成本是80%,是理想的投资、创业热土。从区位上看,清远位于“广佛肇”商圈,毗邻空港经济区,是内陆、粤北地区的桥头堡和南北交通动脉枢纽。高铁、轻轨、高速、航道全方位链接,目前正在加快融入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从政策上看,珠三角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连续5年的普惠性奖励,前3年奖励企业年度财政贡献额(所得税+增值税)的40%,后两年奖励15%,大型骨干企业等按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超过30%比例按年度予以奖励,最高可达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孵化器、研发机构等还可以获得一次性叠加奖补;清远市提供落户“一站式”服务,更有创新取得发展“黄金十条”等政策叠加扶持。
展望清远的未来,在交通上,南有广轻城轨,中有磁悬浮,北有广清怀高铁。在经济上,现已有腾讯、长隆、欧派家居等大量知名企业落户。在教育上,省职教基地全面建成后,将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约10万人左右,每年可培养输送4万余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另外,广清两市围绕“交通互通、产业互链、服务互享、体制互融、城市互补”,高质量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助力清远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充满发展机遇。清远致力于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为实体企业“减负”方面出台了《清远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措施,并在实施一年多后取得了实体经济减负成效排名全省前列的实绩。
高瞻署长致辞时表示,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居全国首位,正在努力建设全球创新之都。清远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重要阵地,在广清一体化引领下,正提速发展。作为珠三角地区连接广大内地的“桥头堡”和经济走廊,清远在协助珠三角优质企业开拓内需市场,助力内地企业走出海外,一内一外两个方面都能发挥“桥梁”的连接联通作用。作为最靠近珠三角的城市,依托广清一体化以及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的建设,清远是最有机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
胡志军主任在作广清园营商环境推介时强调,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园区的发展超出了原来的计划和设想,发展速度非常快。广清产业园开发的初衷是服务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一些企业的产业转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园区已经成为了包括华东地区、京津冀地区一些企业的华南战略布局。清远作为环粤港澳大湾区的节点城市,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清远的发展正在加速,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明显。

.
论坛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对中美经贸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演讲。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然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总体形势仍然是好的,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由过去的高速増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美贸易摩擦表面上看是贸易问题,实质上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之争,关系到中国能不能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关键还是要把实体经济做优做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脊梁,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国经济的优势和希望所在。推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企业在清远等粤东西北城市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正是践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广东省经济第一大市,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远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一片富有改革精神的热土,清远与深圳都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也都是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本次合作论坛是深入落实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清远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举措,将为清远和深圳两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合作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