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明:发展家庭服务业、提升老年康养质量

时间:2022-04-28 09:01:08 浏览次数: 次 来源:国策智库


发展家庭服务业    提升老年康养质量
--在中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杨志明)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面对后疫时代的经济恢复中诸多不确定性,双循环发展、高质量发展给予了确定性的指向。同样,面对多种老年康养服务纷纷而起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老年事业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发展,事关亿万老人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确定性指向。
       今天,中国康养高质量发展研讨顺势而上,正逢其时。去年以来,我们作了两个有关题目的调研,第一个是开发"低龄老年"资源的社会调研,调查结果反映,延迟退休的诉求绝大多数在"白领"群体,不同意延迟退休的在蓝领群体。为什么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反映?总的看,现在60到70岁的人,由于营养条件、医疗条件等,和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熟悉的50到60岁人的精力、活动能力基本相近。所以调查显示,"老而不休"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蓝领不愿意延迟退休年龄?他们说,我们辛苦干了几十年就等到今天在单位退休后还可以找别的地方再干,这边领着养老金,那边还能有不少的劳动收入。从这个实际考虑。说明开发低龄老人资源需要因人而异,或者是因人群而异,仍然是在制度性选择和劳动力市场间流动,制度性选择是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的一个过程。目前,虽然年增劳动者约1500万人,但总体上就业仍然处于"招工难"为主。新增的农民工从2010年达到峰值1245万之后,逐年下降,2019年仅仅是增长二百多万,去年是负增长570万。疫情中使多年的就业招工的结构矛盾转向了招工难。这和去年政府扩招两百万人,一下把当年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大量招进职业院校来有关系,从中长期看,也是给高质量发展进行人力资源储能。今年新增农民工可以达到2019年的水平,约四百万职业院校毕业生也进入劳动力市场。尽管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现在就业率很高,但也有一些专业设置和社会脱节。而劳动力市场中,社会养老服务是"短板",老年陪护,幼儿照料("一老一少")自去年疫情以来都是刚需。所以我们调查的第二个情况,就是老年照料的具体需求。疫情期间只有小时工略有下降,主要原是因为居家生活的人多了。"一老一少"照料之所以成为刚需,在不同年龄段是不一样的。
       照料老人从分段来看主要需求是"六助",这也是市场需求出现细分的结果。70到80岁人大多需要三个帮助,80到90岁人又加了三个帮助。70~80岁的第一个需求是"助餐"即帮助做饭,第二个是"助洁"即帮助保洁家庭卫生,第三个是"助购"即帮助购物时提东西,因为买东西之后,老年人不能手提有份量的东西,经常自己提东西对膝盖损伤比较大。到了80~90岁人时,又增加了"助浴"即帮助洗浴,"助医"即帮助出去看病,"助行”即帮助陪同户外活动等。这些市场需求也就形成了市场拉动,同时就有了企业行动,政府推动、科技驱动、环境松动的"五轴"联动。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了56个新职业,其中有健康照护师,过去称为的服务在新的背景下进入新职业,愿意干这个活,掌握新技能就可以进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里。中长期里,老年照料服务仍然是供不应求。
       从劳动领域的三个趋势性变化看,第一劳动力的新增上由无限供给走向有限供给。第二在就业需求上有数量型转像质量型。第三个是一大批新生代劳动者投入新业态。中国是一个技工大国,技能劳动者去年是两亿多,高技能人才约有5800万人,占技工总量近30%。这和世界上德国、日夲等制造强国高技能人才占技工50%尚有较多差距。差距就是潜力,缩差就是动力。研究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人口红利转向技能红利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跃升,充分就业将向高质量就业发展。家庭服务业也从劳务型向技能型发展。
调查反映,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每年二、三百万的城市家庭出现;老龄化的加快,65岁以上人达到2亿;家庭服务社会化加快,在北京家里有了小孩,不雇一个月嫂,光靠老人照料还跟不上时尚;再下来就是"三胎"放开使鼓励生育政策落地加快;往往也称这为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四化",推动家庭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当前北京一个现象是硕士易找,而好的老年照料人员艰寻,。一个单位说我们今年补充几个硕士,有好多朋友介绍,而你说我家老人需要找一个好的护工,人们都不敢轻易揽这个事。老年照料群体中,40、50岁女性农民工占多数,她们身体尚好,小孩也上学去了,老公也外出打工了,公公婆婆身体都可以。出来以后经过技能培训搞家庭服务很快能上手,以她们为主体的老年照料队伍还在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提升城市家庭生活质量,也给她们适应城市生活"补课"。
       但是两个调查下来,这些家庭服务人员也反映,说我们陪护老人不仅是个劳动的直接付出,还有一个情感付出。一天的照料服务付多二、三百块钱很高兴,但是老年人早上起来对照料服务人员容易叨叨、说教,这是她们感觉到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主要症结,往往感到照料小孩有劳动乐趣。这不得不说菲佣,菲佣为什么成为一个国际品牌?会英语、文化较高(一般大专以上),和易于沟通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与雇主发生争执,今天我受到委屈,我忍着。让你以后感觉到是自己有不合适,我看了一些资料,总统曾在过春节时到机场铺上红地毯,迎接菲佣归来。为什么?菲佣的外汇收入相当于国家外汇收入四分之一。所以对照料老人的社会认同感和现在对家庭服务业应有的社会地位显然是有差距的。
       让从事老年照料服务人员"六有"。她们一般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相对来说适应城市生活也有个过程。在政府积积推动下,"进城有工作"基夲巳成現实,而且供小于求;上岗有培训,至少使用家庭电器,以及在厨房使用不锈钢器具等;"劳动有约定",在老年照料服务中多数沒有劳动合同,大概是三种情形,员工制的家服公司,区域服务站给你派出。企业和照料人员之间有劳务协议,派到户中也有劳务协议;另一部分是中介服务介绍;还有亲朋好友的个人介绍;"收入有保障”,目前家庭老年照料已经高于同城农民工工资水平20%到30%。这多是市场需求形成的。随着源源不断愿意从事老年照料服务的人进入,这个较高的市场价位逐步会得到平衡。现在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决定价格。世界上发达国家大概是25%的家庭有家庭服务需求,我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达到25%。二三线城市的比例较低;"参保有办法",怎样让她们参加城市社会保险仍在探索中,北京市落实国务院2010年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中,率先给员工制家庭服务业人员30%的社保补贴。但主要是针对家服机构和家服公司员工给予社保补贴,现在是家服公司约占20%多,中介机构约占40%,还有40%以亲朋好友介绍的多种渠道等,拓展到老年照料从业人员都能有社保补贴尚需一个过程;"发展有引领",需要一批优秀的养老企业,就像今天介绍的案例一样,前有标兵、后有跟者。象北京爱侬公司、杭州"三替"公司、苏州"金管家"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带头行动,也称企业带动;"行业有自律",仅仅发生过在全国极其个别的案件,但造成的影响长时间难以消除,例如杭州的"纵火保姆"等,加强行业自律需要提升服务和技能水平,需要有"三放心"的优质服务,交给厨门放心,交给老人照料放心,交给家门钥匙放心。有工匠精神一样的服走进老年照料市场,那怕高价格服务也有需求。这就是在市场拉动下、政府推动、企业带动,还有环境松动和科技驱动。环境松动就是怎样让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进入老年健康照料这个行业,政府推2019、2020年、2021年向社会公布的新职业中列有家庭健康照护师,打通她们向上发展的道路,优秀的可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美国著名的保姆玛萨,她发现家庭服务中的差异化需求,针对性地创新服务并上电视台做节目,后来编辑成书,形成系列的家庭服务,成为高品质生活所需的家庭服务的一部分。
       科技驱动有快速发展,进入我国老年照料市场巳有些先进工具,其中之一是老年助浴机,调查中不少老人都有反映,最怕在洗澡时候摔倒,由于骨密度疏松,引进了老年助浴机后,相当于老年人洗浴时先给你固定下来,有点像到医院做核磁共振时的固定,让你试了温度,然后给你淋雨,再用洗涤液等清洗,然后暖温、按摩等,稳定中结束,可座、可躺、可平。引进后加速消化、再创新,进行国产化提升,创出中国新一代的老年助浴机。
      新冠疫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网络活动的热潮,数字经济极其衍生的生产生活性服务借势崛起,一定意义上讲几乎没有纯粹的传统服务,每个服务包括老年服务或多或少都有智能化、数字化的身影。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嵌入到老年社会创新发展中,产生超乎想象的效果。疫情尚未结束,创新正在进行。我的看法,工业化时代分工越细越能产生效益,网络化时代越能融合越能产生新效益。传统制造"吃"进的是电和材料,智能制造消耗更多是数据和算法。我们正处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深度认知数字赋能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
      中国老年康养高质量发展根夲在于创新发展,创新在哪?熊彼特第一次把发明和创新区别开来,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都是发明范畴,当它运用社会实践商业化之后才能称为创新。将分散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产生新效益的都可以称为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分阶段的共同富裕。这给老年康养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释放抗疫红利的线上线下融合为老年康养适应现代生活提供了便捷条件。 一句话:拥抱数据、创新无限,拥抱老年照料、发展无限,拥抱高质量康养、未来无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