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观点】庄聪生:​发挥产业集群在乡村振兴和 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优势和作用

时间:2022-05-23 12:33:18 浏览次数: 次 来源:国策智库


发挥产业集群在乡村振兴和
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优势和作用

——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线上论坛上的讲话
庄聪生
(2022年5月15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知道,产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今天,产业集群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福建闽南地区,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由无数民营中小企业构成众多的产业集群,呈现了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经济。这些集群初一看,往往很不起眼:许多企业只是一个生产车间,每家只做一道工序或只做一个小配件。但远看,成百上千家这样的“小车间”、“小作坊”、小加工厂、小合作社聚集在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靠专业市场组织成一个个“大集团公司”,就能生产出无数占据全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市场的大小产品。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和竞争,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产生出强大的溢出效应,创造了一个个竞争力雄厚的特色区块和产业集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战略工程,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产业兴旺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村活不活,农民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每个农村有多少个中小微民营企业、有什么样的产业集群。事实充分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或产业集群多的地区,那里的就业就比较充分,那里的经济就充满生机活力,那里的农民生活就比较富裕,那里的贫富差距就比较小。

       党中央把共同富裕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远景目标。目前,我国家庭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人群规模4.2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0%。从长远来看,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低收入群体能够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过去43年,民营经济造就了全国2/3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人均GDP要翻一番以上,共同富裕“蛋糕”要做大一倍,4亿多的人口要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现在,我国9.9亿低收入人群,一半多在农村,近一半在城镇。而城镇低收入人群将近80%在民营经济领域中(其中,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及其家属大约有3亿人,1/3的个体户0.5亿人)。低收入人群另一半人在农村。只有农村的产业集群发展了,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了,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才能把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几亿低收入人群提升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长期以来,许多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共同富裕承担社会责任。如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2020年12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2.7万家,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7.32万个),共带动和惠及18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去年7月份,全国工商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又组织民营企业家,在全国开展 “万企兴万村”行动。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能够把市场经济意识、先进管理理念带到乡村,把先进技术模式、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乡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相信参与活动的广大民营企业,一定会继续坚持“万企帮万村”的好经验好做法,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两大重点,引领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新贡献。